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蚌埠五河叛逆学校能教好孩子吗

有点出乎意料的事,婆婆竟然来了,也不知老公怎么说动她的,这让我心里很感动。主动招唿婆婆,老公安排好一切后,又回单位上班去了,婆婆61岁,身体挺好的。但我不能指望她去我家给我和孩子做饭吃,因为她说不认识路,这回只能全都吃医院的饭了。孩子不愿去上学,一说让她自己去上学就哭,可能是心里害怕,孩子天天呆在医院,自己看书学习。但是这些孩子不知道的是,在同一片蓝天白云下,不同的经纬度,有着无数的孩子每天在“拿命上学”!这些孩子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跋山涉水,每一次的求学之路都是从死神手里逃出来的,因为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那么,对于我们有着这么好的条件下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所以,当孩子出现“厌学”情况的时候,家长和孩子最需要的是从万分惊恐与不安中走出来,安心迎接这个调整内在对话模式的关键期,只是安然面对与迎接这个挑战,问题才可能成为最好的资源。

在“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和“父母越来越重视学习”这两个日趋冲突的矛盾下,我们既需要理解父母焦虑的情绪,也需要重视孩子们受伤的心灵。孩子不上学一定有他不上学的根源,希望家长能和孩子坐下来,好好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评。

王佳莉:家长面对孩子的成绩,不要有太多批评的言语,而是要仔细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慢慢沟通解决。成绩不好时,孩子也很不开心。家长可以在孩子情绪稳定时,适时讲一讲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不要太过于唠叨;还可以在一些重要时刻与孩子一起平和深入地分析,针对孩子的失误给出针对性的意见。

“焦虑”是当代中国家长普遍的心理状态。孩子上幼儿园、小学时,焦虑孩子是否能赢在起跑线;上初中时,焦虑孩子是否能考上重点高中;上高中时,焦虑孩子是否能考上重点大学;上大学时,焦虑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好工作……对当代家长来说,焦虑如影随形。

二、家长超纲的高要求让孩子充满恐慌感。许多家长不懂孩子学习的规律,盲目追求高分,无视孩子。无视孩子的能力与难度的匹配性,误以为补习的题目越难,孩子的获益越大,于是常常逼孩子去做一些超纲的题目,或者去上一些超出孩子现阶段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的课程,这就把孩子推进了学习的恐慌区深处。身处学习恐慌区的孩子容易屡试屡败,并逐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觉得自己花再多的力气,成绩也不会变好。这样长久下去,孩子不但容易厌学,还会自暴自弃,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有些孩子到了叛逆期就不愿意上学,不愿意上学厌学、弃学就是叛逆期的一种行为表现,家长需要正确引导,要先冷静,不能打骂孩子。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掌握了科学的育儿方,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才能帮助他们赢在起跑线,更好地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和情绪发展,帮助孩子提升学习力和健康成长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