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有青少年训练基地有方法吗

是孩子的问题给父母带来了麻烦,因为孩子出了问题,父母要放弃自己常态生活去关注孩子、照顾孩子、安抚孩子,或者孩子就无法完成他本人的期待——这让父母很焦虑。5月备考季,有的孩子一有考试就焦虑,不止孩子焦虑,家长也跟着焦虑,应对焦虑,孩子和家长应该怎么应对?赶紧点击上方音频,听听心理咨询师于老师怎么说!↑↑↑↑↑

父母在孩子教育上从来不是旁观者,相反,父母的教育责任是伴随孩子终身的。为了履行好自己的家庭教育职责,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终身学习者和实践者!

《2020年度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11—22岁的青少年中,因学习造成的心理问题位居榜首,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厌学、考试焦虑等。教育焦虑不断升温,家庭教育该何去何从?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教育不该被学校化、知识化,家庭不是第二课堂,孩子也不是“考试机器”。孩子学业期望过高,是家长焦虑重重、把孩子变成“鸡娃”的主要原因。过高的期望值,不但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教育本身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如果有一方面的缺失,都将导致教育的不完整性,教育的不完整性也将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欠缺。”我继续说着。希望家长能对自己这么多年的家庭教育理念有一丁点的动摇。

家长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态度,不要因为心软而延迟孩子的入园时间,不要因为不舍而迟迟不肯离去,你的焦虑会影响孩子的焦虑,让开学入园变得更加困难。

再说,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一套不但已经过时,而且涉嫌违。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第二十三条明确表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律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正式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家长对孩子恶语相向、拳脚相加,弄不好会收到院的“家庭教育令”。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学生如果出现“厌学”的心理,家长需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学习,家长一道学生了解汉字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兴趣。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摇篮,破译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的密码,塑造出人格健全的孩子。让我们携手共育,让孩子感受爱和温暖,在“尊重、信任、理解、发展”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