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技术分享封闭式叛逆孩子学校有办法吗

欢迎更多关注家庭教育的心理学爱好者们关注我们的周二家庭教育类读书会,本期读的是《家庭的觉醒》(点击标题get具体信息)第二章“家庭教育实施”。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本章明确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的法定责任,对其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提出要求,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孩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的指示要求,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作出指引和规定。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我们不难得出,有读书的生活,就是有读书的教育;反之,有沉迷电子产品的生活,就是沉迷电子产品的教育。有勤快自律的生活,就是勤快自律的教育;反之,有懒散不自律的生活,就是懒散不自律的教育……我们想要受什么样的教育,便须过什么样的生活。

1.我自己的第二个宝贝,去年下半年我两岁多的时候,特别沉迷于网络。我特别沉迷于看动画片,包括小程序和APP游戏。我在某种程度上对它着迷。我早上醒来,睁开眼睛。一件事的第一句话是“我想看电视”。奶奶带他去小区玩滑梯,不肯去。出门久了,她还嚷嚷着要回来看电视,晚上还一直看睡不着觉。我不喜欢在家玩我给他买的玩具。整个人都被这个电子产品接管了。过度迷恋电子产品,管教不当,孩子的心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在社区里,他经常抢别人的玩具,追着孩子。他是社会上有名的小霸王。

2.张女士和丈夫忙于生意,日常陪伴时间不多,导致8岁儿子很小就有用手机玩游戏的习惯,“瘾很大,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来”。因为儿子知道自己的手机密码,有一次甚至偷偷用手机充值3万多元游戏币,曾找游戏公司索赔无果。为帮儿子戒掉沉迷游戏的不良习惯,她将其送到增城一家寄宿学校读书,学校管理比较严格,电子产品一律不能带回学校。但让她感到无奈的是,“周末一回到家他又会捧着手机不停地玩游戏!”

3.现在的父母为了带孩子方便,不让孩子哭闹,从小就给孩子玩手机、玩平板、看电视等,导致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加上父母的宠爱,孩子越来越情绪化了,不给看电视、玩手机就会发脾气、哭,遇到父母意志力不强会因为孩子哭闹而妥协,认为孩子还小,但是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认为只要自己进行哭闹,就可以的到自己想要的。

4.再次,家长配合学校合力监督引导。一是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在给予孩子一定个人空间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二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应主动删除游戏、短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软件,自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三是孩子出现沉迷游戏时要注意教育方式方,注意换位思考,避免生硬强制语言的出现引起孩子逆反,同时也要找到替代电子产品的活动,如阅读、画画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慢慢从中走出来。

5.结果显示,沉迷游戏不能自拔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去年的疫情更是加速器,由于疫情期间学校停课,学生只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在线上学习。而学生也有了更加光明正大接触电子产品的理由。网课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们会拿着手机玩一会游戏,等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再退出游戏。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学校强化家庭教育,先后成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和监督工作。

孩子经常使用手机会出现大脑发育迟缓的情形,要知道孩子们的大脑神经与成年人不同,他们抵抗电子产品辐射的能力较为弱小。因此孩子们一旦形成了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那么孩子的智力发育状况必然会受到伤害。因此父母应当严格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避免让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之中。

密切家校沟通,做家校共育的联结者。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提升与家长沟通能力水平和技巧,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引导家长教会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引导家长监督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代青少年都会有自己的游戏。从“忙趁?东风放纸鸢”到“蓬头稚子学垂纶”,从踢毽子、丢沙包到跳皮筋、?翻花绳,孩子们在游戏中释放天性、体验快乐、收获成长。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游戏兴起,由于其互动性、沉浸性、仿真性强,操作便捷,更是对孩子们产生极强的吸引力。适度接触游戏,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对归属感、好奇心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一些运动类、?益智类游戏等,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未成年人还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甚至产生不能自拔的心理依赖。这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