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实测分享有教育叛逆孩子的学校吗有办法吗

厌学的孩子要求比较多,聊天群里的一位家长正在愁:孩子坚决的要求搬出去自己住,理由是爸爸脾气不好,不愿意看见爸爸在家里走来走去。可是孩子只有14岁,又在抑郁之中,家长怎么能同意呢?不同意就是一次有一次的家长和孩子的剧烈冲突,家长真是要崩溃了!妈妈甚至想是不是只有爸爸搬出去住了!怎么办呢?现实中,的确有不少家长一看到孩子“无所事事”就犯愁,但孩子真的是无所事事吗?实际上,无所事事的并不是孩子,而是那些缺乏学习意识、把自己和孩子割裂来看待的家长。从行为特点来看,孩子是闲不下来的,不管是追跑打闹还是玩手机看电视,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度过时光。因此,看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将时间与精力用在有趣有益的事情上,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抑或家长的必修课。

很多人被表象所惑,不做探究,沉迷于心急气躁的生活不能自拔,等到积重难返,就把所谓的包袱甩给家人,自己出家,自以为走上所谓的“修行”之路。岂不知那甩出去的“包袱”里正藏着真理大道。因为小问题是小道,大问题才是大道。

1.有些年轻的家长工作忙,常常为了哄孩子,给孩子手机或者平板,这个是常态,前面也说过,我们也称之为哄娃神器,而且效果特别好。给了孩子,孩子果断的不哭不闹了。孩子一般往往会几个小时的沉迷于手机的视频和游戏,而作为家长却没有考虑到电子屏幕对眼睛的伤害。徐老师在家里是这样对待自己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一般情况下,我都是给孩子看电视,因为电视的屏幕大,可以离远一点看,绝不给她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因为观看距离过近的话,对眼睛的伤害相对大,而且不容易监督。

2.作为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和使用手机?与其家长单方面的严令禁止,不如和孩子一起直面问题,战胜手机沉迷。在面对手机上游戏、短视频、社交聊天等诱惑十足的功能,孩子需要强而有效的工具,一款既能平衡孩子对智能手机的现实使用需求,又不至于沉迷于“花花网络”的电子产品。

3.ADHD孩子自控能力和执行能力差,容易沉迷于电子产品,尤其是暑期这种长假,更应该坚持治疗。如果长期服药的孩子,假期也不应该停药,如果药物经常吃吃停停,那极有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使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

4.因此,首先,我们唿吁国家、社会层面出台一些对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监管的一些相关的律规。如国、国中小学生不准把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带入校园写入律,这样能有效利用律效力遏制中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倾向。

5.这几样。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防止网络沉迷。这个举动也是为了中国的未来,古言道:少年强则国强。虽然游戏模块给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幅度的帮助,但是我们不能做损伤少年未来的事情,粗犷式的经济增长早已不是我们的首选,我们选择的道路是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游戏经济有一定的摧毁作用,值得引起重视。

安徽合肥王夏娟是第二次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从一名经济富足的个体经营者,转变成一位家庭教育从业者,源于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困惑。她不仅自己学习家庭教育理念,也让孩子参加52成长历练营。这让孩子变得积极开朗,也乐于去参加集体活动。孩子的转变让她更坚定的想要去帮助更多家庭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用自身的经验帮助更多的人,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快乐。

原来,尽管很多孩子有了充足的业余时间,并且不再长时间沉迷在游戏当中,却并没有彻底摆脱电子产品。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确实不打游戏了,但他们并没有把时间用在户外活动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上,而是把这些时间用在了看游戏直播、游戏视频,以及刷短视频和看电子书上。

教育小孩注意身心安全。要指导小孩学会正确调试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学会怎样和家长、老师、同学沟通,通过各种方式消除逆反心理、自卑孤独心理和敏感脆弱心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真正做自信人生的主人。另外,假期学生脱离了学校的监管,家长要指导督促小孩管控好身边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杜绝网瘾。要教育督促小孩不沉迷网络游戏、直播;不玩带有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游戏;不轻信网络信息,不与陌生网友见面;不打架斗殴,不抽烟饮酒,不打,不吸,不参与迷信、邪教、传销等非活动。

由于孩子在家线上上课,电子产品的使用率提高。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沟通商讨制定合理的使用公约,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协议。具体包括上网时间(时长、时段)、内容的多元化、完成什么任务后可以玩等双方都认可的规则,并要求认真遵守,保护好孩子视力和身体健康。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控制好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为孩子做出示范。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