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热点讨论】该不该把叛逆期孩子送到封闭学校如何是好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都希望他们有出息、能成材。我曾经当过十几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我有比较深的体会,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通力配合,学校教育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同时,作为一位五年级学生的父亲,我也体会到,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只为孩子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留给孩子更多时间和精力,给孩子更多的沟通和了解;需要我们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做出表率和榜样;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真正走进孩子的身生活世界,与孩子共同成长。孩子送到学校以后,老师确实有责任教给他们知识跟做人的道理。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跟家长双方努力的结果,如果家长不好好管教孩子,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老师,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行为。如果孩子犯错误了,经过证实之后,确实是孩子的问题,家长不妨主动承认错误。把孩子送进学校以后,对老师说:我家孩子惹麻烦了,您尽管说,我来修理。这样老师会认为家长是明理之人,他们也会还好教育孩子。

根据文件,监护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以免沉迷于游戏,实际上很多游戏公司都在这个时间有行动,某个人气游戏限制了未成年人的使用时间。

1.孩子寒假宅家,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沉迷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长期使用这些电子产品观看某些洗脑的短视频也对孩子的大脑发展有不可挽回的危害。

2.所以,沉迷于电子产品,跟其他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一样,在根本上,其实是深层心理需求没有能得到满足的结果,尤其是在家庭当中没有办获得相应的心理营养的结果。当然,我们把这些特点总结出来,绝不是为了归咎于父母,而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孩子所处的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变,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有一个现实摆在我们面前:00后、10后本身就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这就注定了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不接触电子产品。既然躲不开,不如直接正视。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呢?如今,孩子们沉迷于电子设备的时间越来越多,随处可见捧着手机、iPad玩个不停的学生。但电子设备带来新鲜体验的同时,也在无孔不入地诱惑着孩子们尚不成熟的心智,一不小心就容易让他们迷失其中。然而,这并不是我们拿走孩子的手机、掐断孩子的网络就能够完全禁止的。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理性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性解决问题,合理使用手机。各位家长,你们好!

4.现代手机已然成为我们每天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而我们的孩子也跟着我们一起沉迷其中。要知道孩子看手机时间长会损伤眼睛、造成多种眼部疾病,还会影响骨骼和大脑发育,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

5.当前,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普遍,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或将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针对此现象,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防止网络沉迷。

6、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甚至不关注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比如:学校的放学秩序是有规定的,接送孩子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校门接送,人、车尽量不要随便进到校园里来,不要穿越操场,而有些家长视而不见,强硬进来,你可否想到这样给我们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多大的隐患。

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游戏的问题,长期沉迷游戏不仅让孩子精神受摧残,视力严重受损,到学校里看看,小学里一个班能有一半孩子戴眼镜。究其原因还是电子产品使用过长,特别是爱玩游戏的男生,长时间盯着狭小的屏幕,视力能好才是怪事。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策,网络游戏实名制,游戏时间有限制。然而如此严厉的策下依然有孩子半夜还在打游戏,他们利用爷爷奶奶的身份证注册账号,拼命“厮杀”。越小的地方,情况越严重,留守儿童情况更糟。

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是沉迷手机,而是在找一个人陪伴自己,这时手机等电子产品可能是朋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因此想要孩子真正从手机中走出来,父母就要做到有足够的陪伴,尽量让孩子忘掉手机。

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具备射精能力,可能开始会出现遗精,以及学会手淫。父母应当及时引导小孩正确对待遗精和手淫,避免沉迷于手淫不能自拔,遗精一般一周不超过一次,这属于生理性遗精,如果一周超过两次的遗精,多属于病理性遗精,应及时治疗。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