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信阳光山叛逆青少年训练营怎么办

首先必须先得定位好,家长和学校(学校就用老师来代替吧,毕竟孩子在学校是和老师相处)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而言是承担孩子成长的“土壤”和“根”,孩子主要品格、性格其实由家庭来负责,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的营造。老师只是孩子某个阶段的陪伴者,更多是知识传授。这一点家长要清晰,不要以为把孩子放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情了。比如,在外面我们如果遇到了熊孩子,人们通常会说这孩子父母没教好,不可能说这孩子的老师没教好。所以培养孩子主要责任在父母而不是老师。定位好了就要来看看家校如何连接。所以我直接把孩子送到了泽邦学校,很早之前我就了解了这个学校,之前我是认为孩子的情况还没有达到去青少年素质培训学校的地步,但是这一次回家之后看到孩子的品行变得越来越差,就赶紧联系了泽邦教育学校。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了,动不动就要闹点儿小情绪。而很多老师在学校里也经常是哄着学生,生怕一个不小心打碎了哪个娃的“玻璃心”。到底什么情况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呢?

1.进取配合教师和学校。教师是孩子的知识传授者,道路指引者,作为家长必须要进取配合教师,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即使家长认为教师或学校的某些做欠妥,也不要直接当着孩子的面谈论,而应当进取引导,从教师的出发点,善意地引导孩子,否则孩子会不信任教师,不喜欢教师教的这门课,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孩子,如果觉有什么地方不妥能够直接与教师沟通,我们学校开通的XX就是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最佳桥梁。

2.不过,通过一些简单的关键指标以及综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大概也能判断出这个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3.在参与“家校共育”之前,作为家长,如果在远离学校氛围、不了解学校的情况下可能有一些焦虑:老师是怎么教孩子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反馈等。然而,当我来到学校时,我看到很多暖心的画面,比如:有位外教老师每次跟孩子说话时都会蹲下,跟孩子处于一个水平线,让我感到孩子是被充分尊重的。还有一次,我看到校长叫住一个从她身边经过的孩子,给她梳辫子,这让我感受到青苗特别紧密、亲切的师生关系。这一点也是我参与到学校后获得的最大的定心丸,让我觉得:孩子在这,我就放心,也打消了很多焦虑。

4.不可否认,让孩子考出漂亮的成绩、升入理想的大学,这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成果,但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如果家长把“好教育”标准仅仅局限在孩子的考试的高分数上,把家庭变成了孩子的“附属学校”,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培养,那就一定不是“好教育”,甚至离“好教育”的标准越来越远,最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5.有些家长很重视教育,他们会极力配合老师,在家里尽心尽力陪伴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家长,他们除了看护孩子做完家庭作业之外,还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做,又促进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第二是,家校共育。刚才我们说了,我们的孩子上大学之前主要接受的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校主要是课堂教育,而家庭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而老师和家长正是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联络渠道,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也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定期进行碰头,随时进行沟通,打造一个孩子茁壮成长的交流平台,努力形成互教共育的良好氛围。

我们招募热心家长,组建家委会、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代表走进校园,参与、监督并建议学校的管理。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和活动,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凝聚家校合力、促进学校发展。每学期,学校都要表彰一批优秀家长,每次给优秀学生发奖的都是孩子父母。

家长也可以:与学校工作人员交谈,了解他们如何提供帮助;与学校工作人员讨论如何让孩子来学校上学的策略,例如:学校可能会帮助孩子“分阶段返校”;与孩子朋友的父母交谈,了解他们是否可以帮助您,例如帮你接送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能总以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了。孩子的教育与学习,需要家长与老师的的共同努力,也更需要家长和老师们的密切配合,特别是那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他们性格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与家庭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的,家长更应该认识到自己责任的既定缺失,遇到老师管教孩子的情况,更应该及时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要远离护犊子式的家长观念,动不动就去反映投诉的家长,到头来只会耽误孩子的学习,耽误孩子的成长与前程。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