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滨州滨城封闭式问题青少年改造学校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着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所以加强对小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成为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初中到高中阶段,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储备上的提升,而且高中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关乎着学生学习思维的模式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人会觉得初中的时候学习还不错,但到了高中也许落差就会越来越大,差距就由此拉开了。

比如说孩子写作业马虎粗心,总是超速,把加号抄成减号来给他做图形译码的练习。训练方很简单,用眼睛记忆图标所代表的数字,在下方的表格中根据图标把数字快速的填写进去。这个练习锻炼的是孩子视觉的分辨能力和转化能力,多加练习对改善孩子马乎粗心的坏习惯帮助巨大。对于有些孩子上课听不进老师讲知识点,回到家记不住上课内容,一问三不知的情况,我们可以给他做复数句子的训练,家长一句一句地扩充句子,让孩子复述,随着句式复杂程度的提升,就要求孩子全神贯注的记忆你说的每一个词,这个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记忆能力,还能提升孩子上课的专注力,养成耳朵追老师的好习惯。这些训练都特别有意思,最后希望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1.“代沟”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父母常常固执己见,不肯倾听孩子的言语。久而久之,孩子便觉得无与父母沟通。听话的父母并不是说要全面顺从孩子。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放下权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因为这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方式。我们经历了限制过多的生活,在我们成年之后虽说一切选择都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仍然很难摆脱自己对自己的限制——因为那种桎梏已经成为我们此生难以摆脱的枷锁,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处事习惯。

2.家长怎样做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呢?本章内容告诉我们,父母要有尊重科学文化书籍的精神,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作者倡议亲子阅读,傍晚父母和孩子进行一个小时的读书,并养成习惯。家长还要十分重视孩子的自我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在街道上或公共场所栽棵小树,时常给小树浇水,培养公民意识。

3.为啥要“以死相逼”?这样的做已经把孩子推远,试图放弃掌控的欲望吧!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选择,两代人应该共同分析利弊,如果孩子自己能够承受你所谓的寒冷、饮食习惯等等,为什么不让他试试?如果是我,我会尊重孩子意见。人生匆匆,不过几十年,何必如此执着。

4.学校高度重视这次走访活动,认真制定了走访方案,确保家访活动取得实效。走访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家里,详细了解孩子在家学习情况、生活习惯等,如实向家长介绍了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然后针对学生在学习、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暑期安全注意事项,做好孩子的防溺水、交通出行等安全教育,并指导孩子合理利用暑假时间,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和孩子一起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喜欢读书,闲暇时一杯香茗,一本喜欢的书便可消遣一段惬意的时光。书橱里,书桌上,随处可见一本本或排或摞或散落着,想看书的话随时随地就可以拿在手上了。钰璇从小耳濡目染便也养成了喜欢看书,买书甚至是收集书的好习惯。

市妇联家教指导中心专家叶士亮围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背景、立法目的、条文内容及意义等方面进行宣讲。宣讲中,叶老师通过理论讲解、现场互动等方式,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出发,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主动承担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父母认为孩子一些习惯的养成,比如自己穿衣裤、收拾玩具、整理房间等可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觉得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做了。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往往只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知识储备上,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然而社会适应能力中的自理能力,并不是水到渠成的。

事情引起热议,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一个课题。不少网友回忆,自己小时候,是如何独自回家,独自出门,从小独立性强。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一些孩子,由于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父母通常不放心孩子独自出门,习惯了接送,也有的对孩子是宠爱有加甚至溺爱,不愿放手。但孩子总有独立的一天,如何让孩子学着独立,包括动手做饭、洗衣服之类,对家长都是个考验。

这都是自私的表现,孩子如果小时候就自私,不顾及旁人感受,目中无人,慢慢的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长大后也不会把父母放在眼里。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