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重大通报烟台招远叛逆期孩子送特训学校怎么办

为了提升多多的英语成绩,我找到了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她的孩子成绩十分优秀,现在在国内读完大学之后去国外留学了,对于英语学科来说,她应该算是有发言权的。班主任和我说:“我是教理科的,对于孩子英语的学习是有心但无力,但是我很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在小时候就帮助她养成了晨读的习惯,在大学之前,孩子都是每天早晨6点起床,晨读40分钟之后再去学校,学校安排的晨读,早读时再进行巩固。”家长长期溺爱的结果,由于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有意无意地就迁就、娇惯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什么要求都答应,可谓是百依百顺。因此也养成了孩子专横、自私、骄傲等缺点,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都要顺着自己的意思。这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并且很多家庭都是隔辈儿带孩子,都说隔辈儿亲,老人对孩子只有一味的宠爱、娇惯,孩子只要一哭闹,老人就心软了,什么样的条件都能答应,也会造成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坏习惯。

沉迷游戏还会诱发近视,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因为电子产品使用太多,而导致近视,沉迷游戏还会诱发颈部,手部等疾病。

1.万事通一定要说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是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的好方。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让他早点为父母分担一点责任。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孩子干的不好家长也应该鼓励而不是批评,让他保持对劳动的积极性,分散精力,就不会一直沉迷于电子产品了。

2.对于已经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父母要学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旦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家长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不要直接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引导。电子产品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可以在线学习,可以作为学习工具。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不要把网络和手机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是责备训斥,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接纳和理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以后,还需要学会引导孩子学会自控和把握时间。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爱玩手机,而是因为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

3.家长应该督促孩子,不去网吧、酒吧、电子游艺厅等未成人不宜进入场所;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沉迷网络和电子游戏;不玩渲染暴力等不健康网络游戏;谨防充值游戏吸金,只要是涉及钱的事儿,都要慎重考虑,都必须询问家长。

4.不少父母迷茫和疑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和游戏没完没了了呢?纵观身边的小孩子们,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候,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厉害,他们对于电子产品的沉迷会更加执着,而且习惯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5.我觉得这一点实在很值得大家去效仿,因为手机和电脑这些电子产品虽然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它们也真的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尤其是网游和短视频,让人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如失眠、焦虑、社恐、眼疾、颈椎病等等,所以大家真的应该尽量少用手机,特别是在工作、学习、家庭或朋友聚会、睡眠前一小时,多看纸质书,多陪陪家人朋友,没事早点睡觉,周末有空去爬爬山逛逛寺庙亲近大自然和佛门清净之地,很多烦恼和疾病通通烟消云散、不药自愈,身心愉悦,家庭幸福美满。

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暑假里家长一定要保持住,最后一个月的衔接非常重要,关键在于家长。

现在的手机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通讯工具了,而是成为现代人了解世界的“媒介”。手机确实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它毕竟是一种电子产品,如果经常沉迷于此的话,会带来很多危害。

现在小孩一出生就是在这样充满电子产品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和正确保护视力是当下最须重视的大课题,值得大家研究探讨,切实有效地使物为我用,我不沉迷其中,使电子产品成为一种助力工具,而不是成为一种无形鸦片。我想如果孩子从小就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家长给予正面的榜样,学校教诲诱导,社会各界重视,我想一定是会朝好的方向发展的。

北京青少年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介绍,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没有切实履行好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义务。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常通过给一部手机来安抚他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解放”自己。待孩子稍长大一点,父母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后,为了获得片刻的喘息与安宁,并不理会孩子对他们流露出的情感交流需求,选择给孩子一些电子产品好让他们安静下来。长此以往,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就不足为奇了。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现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苗头时,父母才开始紧张起来。然而,由于家长们缺乏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能力,强硬的管理手段很有可能激化亲子矛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