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问题孩子叛逆学校咋办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最苦恼的事情,是要不要限制孩子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不限制吧,孩子可能会沉迷于这些电子产品,不读书,不学习,不与人沟通交流,不做该做的事情,最终可能成为一个没有什么生存技能的废物。限制吧,一来似乎违背自由原则,孩子的时间,孩子做主,孩子的兴趣爱好,应该得到尊重,家长凭什么干涉;二来一管起来,就要与孩子产生矛盾,就要吵架,管理难度很大。沉迷游戏还会诱发近视,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因为电子产品使用太多,而导致近视,沉迷游戏还会诱发颈部,手部等疾病。

3、事先做一些心理建设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在上幼儿园之前,可以用《小鸭子去上学》、《小怪物去上学》、《装满吻的口袋》、《神奇的吻》等绘本为孩子做好分离焦虑的准备。

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严格控制学生居家使用电子产品,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家长老师及时保持沟通,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积分在哪个区办理,和孩子在哪个区上学影响不大。最大的影响就是:有上海居住证积分单,孩子才能正常在上海参加中、高考。

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明确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段、时长和内容等,并要求认真遵守,防止孩子沉迷网络。切不可将玩电子产品等方式作为孩子认真上网课的奖励。

“双减”之后,父母更加焦虑,一放学就送孩子去补课,誓将鸡娃进行到底。父母的焦虑,绝不是孩子前进的真正动力,还有可能压垮孩子。

要说上学和放假最大的差别,那一定就是“时差”了。马上开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按学校的正常作息时间起居,爸妈和孩子都合理安排娱乐时间,准时上床睡觉,准时起床,按时准备一日三餐,调节生物钟,适应开学后的“时差”变化。

在焦虑的情绪背后常有一些歪曲的信念和价值观在支撑着这些痛苦的情绪,在焦虑障碍的青少年中常见的歪曲信念有“在自己身上肯定会发生糟糕的事情”、“别人会嘲笑自己做得不够好”、“我必须做到好。否则就没有意义”等等。这些想通常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不进行心理干预的话很少会自动消失,通常会越来越顽固,情绪的极度痛苦或者回避(比如回避上学、回避社交),很遗憾的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被家长送到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孩子,常常是因为孩子的功能(学习、社交、亲子关系等)已经损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常见的是孩子不能够再去上学。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