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叛逆期孩子去改造学校有用吗如何是好

这本书从小花的角度讲述了从幼儿园到小学过程中的情绪波动,以及主人公小花由焦虑恐惧变成了期待上学的过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相信孩子们也一样能感受到小学校园的美好。▼做妈妈确实不容易,现在的我处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初级阶段,有时候企盼,孩子赶紧上学,但是一想着孩子刚满三岁就要去上学可能遇到的种种,又于心不忍。

宝宝刚上幼儿园,哭也是正常现象,家长即便是再舍不得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段,也应该把娃送去上学了。现在才是幼儿园阶段,早上送到学校,晚上就接回家了。如果长大以后,宝宝远离父母,去他乡上大学、工作了,父母是不是更会恋恋不舍呢?家长应该学着去面对,缓解焦虑的心理。如果爸爸妈妈们太焦虑,会给宝宝带来负面的影响。

1.所以我更想知道,在孩子这样的厌学之前,家里人是否对孩子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是否对孩子有良好的陪伴与引导?如果没有,那么这次的旅行是否是父母改变教养方式的一个契机?而不仅仅是指望以此改变孩子的心态?如果平时就做好了,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2.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开始上学了,家长的期许就变得多了,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全面发展,希望孩子能够给自己争光。

3.造成青少年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青少年课业负担过重,青少年学习时间长,导致青少年兴趣下降。其次,教师教陈旧、师生情感不良。中小青少年学科情感的产生,青少年学习往往源于他们对学科教师的情感。一个老师德高望重,从自然威信到学识水平、治学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赢得了青少年的爱戴,他们必然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相反,师生情感不良,青少年对教师没有好感,他们就会不喜欢这位老师,由此发生情感迁移,孩子们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了,青少年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4.常请假的孩子或是准备复学的孩子,往往会担心上/复学失败,或者上学后三天两头就请假,“如果我这次不能上学,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5.孩子们或拳打脚踢地挣脱老师的“束缚”跑向父母,或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我不要上学,我不要上学”,部分内敛的则“三步一停留,五步一回首”默默小声抽泣,真是着实令人心疼。

还有的家长坚守什么当面教子的古训,不管孩子学习成败,只会一味打压。目的是害怕孩子骄傲、浮躁,实际严重打压了孩子自信心,在无休止的否定面前,孩子的成功标准和参照物是混乱的,孩子的内心是无序的,这不容易培养出有目标,有自信,能自律的好孩子。所以,对孩子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不必一味夸赞,不能不允许试错,在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策略无法无力的情况下,不妨放松一点,才是更好的策略。父母错误的教育,其实是孩子成才的阻力,是无知父母强加给孩子的另外一个包袱。孩子的厌学,其实是背上了难以负担的包袱,又要去爬越不过去的高山,爬上去的都是天才,过不去的原因大多是人为造成。

很多家长在孩子不去上学的时候就非常的焦虑,紧张,以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孩子更加逆反,更加不愿去上学,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道术出现了问题。

若是孩子对陌生的幼儿园充满了排斥,家长不要硬逼着孩子去上学,可以先在家中利用绘本,让孩子了解幼儿园,还能够提高孩子上述的三种能力。

和孩子告别时,要干脆利落,说过“妈妈一定来接你的”,立即离开,这样的“放心离开”,才能让孩子“放心在校”,妈妈的不焦虑,才能让孩子更容易度过焦虑期。在孩子放学后,家长不要引导孩子的“悲情戏”,比如,你们老师发脾气了吗?等,而是和孩子谈“你玩了什么游戏”“你学了什么新技能”,配上一些评价“哇,真好玩,你能教我玩吧”等,让孩子有收获感,愿意去上学。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