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必看教程青年叛逆学校孩子能转变好吗咋搞

有人说:家庭教育中“不教而教”。这一说法不够准确,但却有一定道理,即,家庭教育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潜移默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觉地在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儿童,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模仿性极强,模仿是他们学习做人的主要途径,而在家庭中,家长就成为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家长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应是那样的人。诚实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出口就说脏话的家长,不可能培养出文明的孩子;自私自利的家长培养不出大公无私的孩子。家庭教育是起点,学生良好品质、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与良好的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不光有一位优秀的老师,更应该有一位出色的家长,其实家长和老师都是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就是在一颗小苗旁边的守望,及时清除小苗身边或身上的杂草和害虫,把被狂风暴雨吹倒的小苗扶正,继续远远地望着它健康的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是这些小苗的守望者!

在亲子关系中,一般而言是父母处于主导地位,孩子处于从属地位。现在的亲子关系比较强调民主、平等,但实际上很多家长把不好其中的分寸和界限,使得亲子关系不平等,变成孩子说了算。孩子既然认为自己是为父母上学,有的孩子就会拿上学来要挟父母,如果他们不答应自己的条件或要求,自己就不去上学。

1.后来我让自己冷静了下来,接受了孩子不上学的事实!但是,我在思考,真的要给孩子办退学吗?真的退学了,有一天孩子后悔怎么办?不行!无论如何,我要给孩子留个机会,这个学不能退!于是我说服他爸爸,去学校找到校长,说明情况,给孩子保留了学籍,只当是给孩子留了个机会,留一个可以参加高考的机会,一个人生可以回头的机会!

2.能把孩子送到更远的学校上学,说明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教育,但在地铁上喂饭又让人看到了家庭教育不完美的一面,孩子的成长不仅仅需要一所好学校,还需要良好而科学的家庭教育。

3.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是可亲的。经常听到家长这样吓唬自己的孩子:“再不听话,等上小学了,看老师怎么收拾你!”还没上学呢,小学老师就被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面纱。

4.即使不上学,要保证在家仍有正常作息,按时起床、吃饭、睡觉,避免昼夜颠倒,熬夜、赖床等情况。多留心孩子情绪,是否有易怒和极端语言出现。拒绝上学是行为现象,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冰山下涌动暗藏的心理问题才是关键,要及早发现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治疗。

5.因为孩子调皮,妈妈打了他,孩子就气不上学了。究其根源,是因为妈妈和姐姐,一直给了孩子较大的压力,教育方不对、方向走偏了,导致孩子越来越厌学,最终不去上学了,陷入和家长的对抗状态(孩子爸爸已经去世了)。

记者:“双减”政策也在深刻地调整着家校关系,“双减”意见中提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家庭教育该如何科学开展,以促进更紧密的家校合作、共同为孩子成长助力?

太多的孩子上学,只是从众心理,在学生时代这个年龄段,其他孩子都在上学,自己不去上学就显得格格不入,若排除掉因从众心理上学的孩子,真没多少孩子愿意去上学。

首先是假期结束前几天,帮助孩子来适当调整作息和生物钟,例如不能再无节制的熬夜,规定10点前要上床,早上的赖床时间也要减少一些,八点前起床,可以不那么严格,但是最好是有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的上学日。

先让孩子对此抱有疑问,然后父母再认真回答他,这对孩子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如果他们能够充分理解上学的意义,就算年龄再小也能心怀志向去上学。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