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九江修水问题孩子学校

重量级来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考几门报考政策,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一任老师,父母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性格特征,都是在童年奠基形成的。家庭是学校的预备校,应在家庭教育中倡导生活教育,重视孩子品格、人格、道德、习惯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顾名远说过一段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家庭教育没有教材,没有课堂,它的教育力量就在于父母的榜样作用。

1家长自身处于忙,乱,焦虑,着急中,他们太累了,身体累之外,可能还有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老人要伺候,孩子的事情要安排,菜要买,衣服要洗等等家务一大堆。

1.还记得第一次送孩子去上学的场景。开学前的那一周,我焦虑无比,莫名其妙地担心,怕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怕他不爱交流的性格会交不到朋友,怕他受了委屈也不敢告诉老师等等,这样那样的负面想不断在脑海里翻滚,那几天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但又无能为力。

2.寒假长假加上过年的欢乐氛围,会让孩子依然停留在节假日的生活节奏中不愿出来,有的孩子面对开学甚至会产生“焦虑”甚至“紧张”的情绪。

3.家长以前对于孩子上学问题总是耿耿于怀,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个人觉得现在策出现了新规定,家长不要有太大焦虑,可以根据孩子情况安排入学。尤其是家里孩子,学习能力比较强,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可以按照孩子年龄进行入学。

4.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哭,甚至会哭很久,这种分离焦虑通常会持续2到3个月,如果处理好了,孩子会难过,但不会过于焦虑,因为他们知道妈妈会回来的,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就会认为妈妈可能不要我了,他们会一直焦虑不安。

5.看完以后你会觉得,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给人们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童年的往事,回忆过往的一些有趣细节,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励志鸡汤,甚至没有就“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来个深刻的探究和讨论。

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总则第四条便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总则第六到第十三条都是要求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支持和促进家庭教育。

很多孩子到上小学之后都有拖延症,上学拖拖拉拉的容易迟到。这其实是因为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形成时间观念,上幼儿园很少有迟到的说,孩子就喜欢拖拖拉拉。

对此,乐山市嘉州新城幼儿园副园长卢秋雨认为,家长们应该放轻松些,不必太过焦虑。她认为,焦虑是会传染的,家长如果有焦虑,会无形中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其次,家长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也要相信学校专业老师。

我之前也像邻居一样,对于孩子上学很焦虑,想从幼儿园开始一路上好学校,但择校费,接送距离,家长和孩子能否坚持六年如一日等。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