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泉山孩子叛逆厌学校

  

我曾提议,由成都市相关部门牵头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邀请学校教师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开展一系列主题讲座,通过网络或电视直播让更多家长获益,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氛围。当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定工作。为帮助家长破解“焦虑”,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

但是,没有了辅导班,孩子是不是就真的能快乐呢?这显然不现实——中考和高考都在前面等着呢。只要看到有一个人在补课,就是一对一,家长的心就不可能平静下来。原因很简单,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在玩耍啊!

1.其实补课很难被禁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市场。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很多孩子确实有补课的需求,比如一些偏科的孩子,比如一些成绩中等的孩子,他们确实需要专业的老师点拨一下。但现在的学生课程,就算是小学课程,很多家长也辅导不了,只能请专业的老师来辅导。如果什么都不准,那么这些孩子怎么办呢?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现在孩子正在叛逆期间,学习压力大成绩考不好,父母到家在唠叨,这样他们会更厌学,孩子现在自尊心很强,应该多鼓励孩子,一句话鼓励孩子比到家吵效果会更好。

3.其次,家长也要意识到,孩子拖沓最可能的原因是: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许多孩子深知自己一旦拖延,父母肯定会帮自己兜底,因此会变得行动更加缓慢。

4.孩子厌学,家长不可粗暴地批评孩子,而要耐心沟通。可正面引导,如告诉孩子,不上学就当不了科学家、警察。改变教育方式,多给感情支持,少些溺爱。焦虑症状严重时,可与老师商量暂不上学。复学要循序渐进,靠近学校,走进学校,坐进教室,听课一小时、两小时……一步一步让孩子适应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应及时表扬。有生理症状的要排除躯体疾病。

5.最后,积极沟通,有效预防。这里所说的沟通,包括和孩子的沟通,也包括和孩子老师的沟通。家长不管平时多忙,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只要孩子愿意和你倾心交流,家长是可以提前发现孩子的厌学情绪的。

《家庭教育法》刚刚实施,对于家庭教育指导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有无相关资格限制等等还没有明确规定,尚需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而这些培训机构胡乱培训,胡乱发证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智商税,也涉嫌欺诈。在培训过程中,真的学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不亏的,但就怕一些机构的老师不懂装懂,误人子弟,这样不但不能实现目标,还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造成损失,这就得不偿失了。

距离中考、高考及“小升初”的时间越来越近,很多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今年新冠疫情的反复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考学生出现焦虑、抑郁、厌学、惧考情绪也越来越多,那么临近考试季,究竟该如何给孩子们和家长“释压”呢?为此,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以前的孩子上学,除了少数特别顽劣的孩子以外,老师与家长是很少见面的,甚至许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教室的门朝哪个方向,教师相对也要轻松得多。现在许多家长动不动就被老师叫到了学校,家长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接受孩子老师的再教育。其实老师也不想这样,主要是学校教育已经卷的不能再卷了,只能向外部寻求进一步卷的空间,家庭教育就成了首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能力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没什么文化,更不懂教育,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任务就是为孩子提供物质食粮,文化知识和精神食粮的供给是学校的事情。

无论是什么原因,晚接孩子的事实已经发生,所以回家后,无论孩子有没有因为晚接而闹情绪,家长最好都及时和孩子做个沟通,解释清楚没有按时接孩子的原因。

猜你喜欢

杭州一老房子加装了电梯 租客被房东索要7200元使用费

“山西富豪”倒手自家公司,麦澜德的资产腾挪了

"粮食虎"被逮捕 中央巡视组"一对一"反馈2个月后落马

为粮食安全立 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青岛:加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童心未眠!儿童节前,与小女孩展开童趣对话还互比望远镜

【直播实录】春游青岛 与锐胜王一起“嗅”一下春天

新人报到|藏在茶碗里的宋代浪漫,被我“点”到了

“七年之咳”一朝得解 罪魁祸首竟是“小辣椒”

涉及核武触碰反击条款 战略预警雷达遭袭引多方焦虑

和田努力打造新疆首个中医药特色产业“城市会客厅”

知情人士:菲律宾意图在仙宾礁“坐滩”

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深耕必有回报

唐驳虎:风云突变,总统莱希遇难,局巨大波动

《云边有个小卖部》定档6.22 彭昱畅周也重返小镇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潍坊国企大整合:17家企业整合组建为6大集团

日本靖国神社石柱被红漆涂写文“厕所”一词

微视频|跟着气味游河北?快来文博会一探究竟

中国元首就巴以冲突表态 引发国际媒体强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