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周口项城问题学生矫正学校咋搞

分离焦虑通常最早在孩子8-10个月左右开始出现,12-24个月是分离焦虑的高峰阶段;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会有不同的表现:8-14个月时,不愿让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当妈妈上厕所时孩子可能会在门外大哭、拍门,上班时抱大腿不让走;上幼儿园在与爸妈分离时哭闹、不安等。父母看到孩子不上学,天天在家玩游戏,然后内心煎熬,说教、责骂和催促着孩子,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伤自己的同时还伤孩子。

作为家长,我自己也面临很多的焦虑,我的父母的问题,因为疫情,自己不能回家陪她们,这点上孩子反倒给我最好的陪伴,和我说一些暖心的话,开导我,让我在焦虑中,慢慢缓解下来,

同时,父母总是不让孩子摸这摸那,也就等于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孩子从父母这里感受到的是一种持续的焦虑状态,ta会内化这种父母的焦虑,自己也变得越来越胆小,局限,慢慢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兴趣——这一点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对学习毫无兴趣。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往往通过拒绝上学获得一些实质性的利益,比如在家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天、和朋友一起参加社交活动等。对这些孩子而言,不上学远比上学快乐得多。

案例3:一个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和马虎的初二男孩。分析这个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主要原因在于他有一个全职妈妈,从小妈妈就处处控制他,对他的成长特别焦虑,因而两人经常发生家庭矛盾。刘老师分析,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妈妈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灵关注和正向行为的引导。特别是在孩子小时候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注意力的培养,导致孩子上学之后,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更缺乏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

很多家长因为非常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一个眼神、一抬手,就明白孩子意思,然后屁颠屁颠的就去倒水、洗水果、捡东西、拿衣服去了,但是,孩子却因此失去了用语言,明确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等到上学时,发现别人都不懂自己的需求,就会很无助,越来越没自信。

一是心理准备,从她懂事起,我就会经常和她聊一些学校的事情,睡前故事很多都是我以前上学时的趣闻轶事,当然,有的是真的,有的经过加工,而有的纯粹就是编的,反正就当故事讲。这样的目的除了让孩子对上学有一种期待,同时对在学校可能遇到的一些状况也有个心理上的准备。

现在很多人焦虑、烦恼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上学问题。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规划孩子的未来,上学当然是成就未来的关键途径。因此,上好学校自然是家长最关心、最费神的一件大事。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